内镜下传音机构重建术的临床研究

完成单位: 达州市中西结合医院
参与研发人员: 吴映儒 李森 张旭戈 魏云 沈亮 何霞 刘跃臣 王万瑞 向芹贤 徐 群 张洪
评价机构: 达州市科学技术局
专家组成员: 冯达应 马宇翔 罗兆义 彭良太 戚仕忠
评价完成时间: 2025年4月2日
成果类别: 应用技术
所属区县: 通川区
成果简介:

一、主要研究内容:
为解决耳显微外科手术中不能良好暴露深部隐匿部位、传音机构精准修复、保护中耳重要组织结构功能,以及缩短手术、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术后鼓膜完整修复率及提高听力等问题;应用耳内镜观察物理镜焦距短、景深广、视角大的特点,以及不同角度的视野角、对术野充分暴露、观察到外耳道、鼓膜、中耳的全景的特点,弥补显微镜部分术区暴露不充分的缺点,通过小切口进入中耳深部进行探查及手术,在彻底清除病灶的基础上,做到精准微创,达到外科微创化的发展需求。将内镜技术应用于传音机构重建手术中,探索适合本地区发展的精准微创治疗慢性中耳炎导致的传导性耳聋的临床技术。

二、技术关键及技术路线:
本研究以慢性中耳炎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耳内镜技术,经耳道径路,解决经耳后街路切口大,磨出骨质过多,创伤较大的情况。本课题组以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耳鼻咽喉头到外科收治的在我院诊治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治疗患者209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耳内镜手术完成140例,人工听骨置入60例,纳入研究138例。按照修补材料的不同分为软骨组(行耳异软骨-软骨膜1型鼓室成形术)71例71耳和异体真皮组(行脱细胞异体真皮1型鼓室成形术7例67耳,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干耳时间、鼓膜愈合情况,术前、术后的气骨导差、气导听阙,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预后听力不良的危险因素。依据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喘头颈外科学分会耳科学组中耳炎临床分类及手术分型指南(2012);有耳流脓、听力减退病史;耳内镜检查示鼓膜穿孔,纯音测听平均听阙均大于40dB小于70dB;CT提示有外耳道、鼓膜、中耳及乳突病变;诊断为慢性中耳炎需行手术治疗;年龄及性别不限。搜集手术患者138例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包括:年龄、病程、性别、病变部位、鼓膜张肌腱、鼓室黏膜、咽鼓管、人工听骨类型、手术次数等,于随访12个月后进行比较。听力不良标准:术后12个月通过纯音测听检查,记录0.25、0.5、1、2、4kHz气导阙值及骨导阈值,计算将0.5、1、2、4kHZ阙僧均值作为平均值,计算两项指标差异,记为ABG,当ABG低于20B则表示听力良好,超过20叫为听力不良。患者资料收集:以PPT的形式,资料分析做出图表。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进行x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不土s)表示,行t检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1stic回归分析。以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

三、创新性:本项研究除探索、发展了适合本地区内镜下精准微创治疗慢性中耳炎传导性耳卦的临床技术外,研究中还发现了慢性中耳炎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及预后听力不良的影响因素。耳为镜下脱细胞异体真皮与耳屏软骨一软骨膜1型鼓室成形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效果相当可有效促进鼓膜愈合,提高术后听力效果,但耳内镜下脱细胞异体真皮1型鼓室成形术手术时间更短。

四、应用前景:本项研究解决了耳显微外科手术中不能良好暴露深部隐匿部位、传音机构精湖修复、保护中耳重要组织结构功能的铁点,缩短患者手术、住院时间,并提高术后鼓膜完整修复率及提高听力等问题,研究出适本地区发展的精准微创治疗慢性中耳炎导致的传导性耳酱的临床技术。耳内镜的微创优势,可有效减少患者手术时间及术后康复时间,缩短患者住院时间节省住院费用。同时,由子耳内镜设备较为简单,当前多数基层医院已有配备,相比较手术显侧镜价格高昂,基层医院很难普及。所以,内镜下传音机构重建对于病变局限于中耳的传导性耳習患者,在基层医院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目前该项技术已经向达州市内三家医院进行了运用、推广,获得了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