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雕关节突关节椎管内骨块斜行复位在脊柱爆裂骨折中的运用
完成单位: | 宣汉县人民医院 |
参与研发人员: | 廖仁可、吴波、张红丽、罗闯、徐锋、胡忠钦、吴小平、牟家森 |
评价机构: | 达州市智信技术转移中心 |
专家组成员: | 何秦、谭健、袁毅、杨志才、吴小平 |
评价完成时间: | 2025年4月24日 |
成果类别: | 应用技术 |
所属区县: | 宣汉县 |
成果简介: |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2021年四川省医学会专项科研课题(项目名称:微雕关节突关节椎管内骨块斜行复位在脊柱爆裂骨折中的运用,项目编号:2021SAT17)。胸腰椎爆裂骨折爆裂的骨折块通常向后位移突入椎管,造成神经或者脊髓的压迫损伤,需要采用手术减压复位治疗。既往手术方式因术中创伤大出血多,对正常组织结构间隙干扰破坏较大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卧床康复治疗,切口问题突出。医源性损伤导致病员难以回归社会。经椎板切除减压但是减压效果甚微为间接减压。随着微创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采用了更精准,更简单有效的“微雕”减压术,即经肌间隙入路通过逐步细微咬除关节突关节行椎体后缘直接减压复位手术。通过使用椎间孔镜的思维方式,充分利用扩大后的Kambin三角,结合椎弓根旁沟及椎板外缘切除后形成的空间,可以从容灵活地操作锥体后缘处理器或神经剥离器进入靶点,实现靶点减压。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探索一种新的胸腰椎爆裂骨折伴椎管狭窄的减压方式。使用该减压方式可使患者得到精准,微创,高质,低费用的减压方式。手术时间明显降低,起床行走时间及康复过程大大缩短。因术中截骨少,剥离少出血少可降低手术风险和并发症,降低了手术耗材的费用,是一种微创、安全的手术方式,且患者能更健康顺利的回归工作岗位。
三、主要论点及论据:主要论点:与传统经椎板入路椎板切开减压相比脊髓神经功能无统计学差异。与经微雕关节突关节行椎体后缘直接减压术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感染、出血。术后伤椎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改善率优于对照组,且不会影像减压效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主要论据:1)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截骨量显著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术前的比较显示,伤椎Cobb角、伤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伤椎Cobb角,结果显示,两组的伤椎Cobb角均小于术前,并且观察组患者的伤椎Cobb角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伤椎前缘高度比值,结果显示,两组的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均明显大于术前,且观察组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比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3) 比较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的的ODI指数、VAS评分,结果显示相对手术前两组患者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12个月观察组患者的ODI指数、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比较术后12个月,观察组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等级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发现: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截骨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脊髓神经功能等级的比较:术前两组脊髓神经功能ASIA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脊髓神经功能等级显著优于对照组(Z= -2.524,P<0.05)。
四、创见与创新点:(1)weltse手术入路:无大范围剥离,迅速到达椎体,出血极少。该入路手术进路与椎体后缘处理通道方向一致。最佳的斜行复位椎体后缘骨块角度路径,避免经椎板入路垂直状态下牵拉及干扰脊髓神经。单侧入路可达对侧。(2)椎板及椎小关节保护:截除部分关节突关节面,椎板切除范围较小,脊柱稳定性得以最大保护。(3)病椎在预留置钉通道后可通过置钉通道置钉椎体稳定性佳,避免扩大置钉范围并导致脊柱机械性后遗症。 (4)四位一体增稳方案:关节突微雕减少骨损伤;椎体后缘骨块复位较少骨丢失;椎弓根置钉填充减少椎体内废用空间;植骨:减少了骨不连可能,减少了内固定拆除后高度丢失;肌间隙入路肌肉韧带干扰小。
五、社会经济效益和存在的问题:同对照组相比,微雕手术中出血量更少,由于操作更简单故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体现了微雕关节突关节减压的微创优势。微雕关节突关节减压手术更能有效改善伤椎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微雕关节突关节减压手术可更有效地缓解功能障碍,减轻腰背疼痛,改善脊髓神经功能。患者住院人均费用减少约1000元,极大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在国家全面推进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的方式支付费用(DRGs)及DIP政策背景下,是减少医疗费用的可靠手段。其次该项技术的开展扎根基层卫生单位,推广的门槛不高,能辐射至周边其它医疗单位,有利于实现区域中心建设目标。在推广后有助于提升从业人员业务技术水平,促进骨干人才培养。明确了技术适应症,形成了操作规范,有望惠及其它各地的患者。让病人真正体会到了“花最少的人力、财力,享受最好的医疗质量”。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目前该技术扩展的范围不够仍需在国家的支持下进一步扩展使用面.因受限于区域经济条件,长时间随访存在困难。如对入组病员免费复查将能更深刻的观察长期效果。